【 DK談:同⼀個⼈物,在不同的狀況下會扮演不同的角⾊ 】
我們通常說看事情要考慮到一共有哪些人物的觀點
但其實同⼀個人物,在不同的狀況下也可能會扮演不同的角⾊
例如我形容⾃己:
我是專業的導演 (對演員)
我是有耐⼼的老師 (對學員)
我是⼩時候調皮的同學 (對老朋友)
我是恐怖份子 (對合作過的廣告公司)
這是了解人性的進階技巧
這對洞察和編劇來說,是很重要的觀念
我曾經聽過⼀個真實故事,在中國改⾰開放初期
有⼀名國際企業家想進入中國市場做⽣意,
但當時在中國申請牌照是件不容易的事情。
那名企業家想和中國高官打交道,
看能不能拉近關係,讓⼀切好辦事。
但是這名中國高官表明了自⼰不需要錢。
他不缺錢、不缺房地產、也不缺身份地位。
企業家想不到除了名與利之外,還有哪些方法能夠與對方拉近關係。實在沒辦法了,決定跟蹤中國高官⼀個禮拜,觀察他的生活與行蹤。
最後他發現了一個中國高官最在乎的事情。
他和⾼官說:「我可以幫助你的孩⼦到美國留學。」
果然這條件打動了高官。因為他發現這位高官看孩子的神情和平常完全不同,看起來非常在乎自己的孩子。
因為一胎化政策中國⽗母對於唯⼀的孩⼦非常照顧,甚⾄願意砸⼤錢培養他。但以中國當時的環境背景與限制,⽗母就算有再多錢還是很難讓孩⼦出國唸書。
先不論這⼿法是否妥當,
我們要學的是洞察與思考過程。
中國高官表面上是嚴苛的有錢人,但他也可能是愛孩子的好爸爸。
這是看起來⽭盾卻很常見的⼈物設定。
所以⼀個⼈會根據遇到的狀況,扮演不同的角色。⽬標族群不能只用年齡、穿著、社會地位、表面的渴望來定義。要了解的是他的心態、他在乎的⼈、他的文化與價值觀等等,去發現他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真正的需求。